观察|运载无人机行业持续扩大,培训维修人才需求爆发成缺口
“随着无人机逐渐在更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,其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。尤其是有一定体量规模的运载无人机,近年来技术发展迅速,相较于十年前,其自动化、安全技术等已显著提升。”
近日,大疆运载销售负责人金昊向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指出,大疆运载无人机自2023年推出第一代产品以来,应用发展速度已超出原有预期。近日推出的新一代运载无人机DJI FC100不仅配置与使用寿命较前代有所提升,售价还较第一代降低35%,为行业产品升级提供了参考。相信未来运载无人机将朝着“更强大、更安全、更经济”的方向突破。
金昊进一步指出,无人机若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,关键取决于其运输创新模式能否为原有产业创造正向商业价值,实现更广泛的价值应用。
传统物流和作业方式受限于地理障碍,存在大量无法覆盖或难以覆盖的地区。运载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低空运输工具,可适用于电力运维物资运输、应急救援物资投送、邮政末端物流以及多元化民生应用。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人才需求也在同步升级,尤其是无人机复合型人才缺口愈发明显。
昂鸽科技集团昂鸽教育负责人王成向记者介绍,2013年到2018年行业萌芽期,集团培训的对象以航拍飞手为主,五年累计培训人数约一万人。2019年到2023年,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,无人机深入田间地头、电力线路、建筑工地和物流场景,成为真实生产力工具,“那时飞手的分类越来越细,以前一年的培训量,如今只是一个季度的量。这一阶段,集团累计培训超过4万人,培训节奏和行业需求同步提速。”
“从去年至今,低空经济真正迈入了全人才周期时代,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。”王成进一步介绍,从一线无人机教培人的视角来看,以往大家关注的只是“飞手”,而现在行业真正紧缺的是复合型、多维能力人才。即便是植保、运载、巡检等传统类型飞手,也不再是单纯操控飞机,他们必须懂航线规划、懂安全规范、懂数据基本分析,甚至要会基础故障排查和负载调试。这些人才已不再只是“飞行员”,而是低空生态中的数据分析师、任务规划员和安全管理员。
人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在无人机教培市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一位四川无人机代理商透露,无人机行业自2020年至2021年逐步在各市场兴起,收入较其他行业更优且稳定,业务开展如火如荼。其中,无人机培训自2023年国家颁发无人机管理条例后“爆火”,培训业务迅速增长,四川当地培训学校每月学生量约300人。到了今年,每月无人机考证人数约5000人,远高于此前每月小于1000人的规模。学员主要包括政企单位人员、相关专业学生和创业者,多数考取中型超视距执照。
无人机培训业务的“爆火”和飞手队伍的迅速壮大,是低空需求持续增长的一个缩影,这种需求背后是强大的社会经济驱动。据多位无人机教培人士指出,当前,运载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中的先行者,不仅为返乡青年、退伍军人提供了优质就业和创业机会,实现了收入大幅增长,还通过提升整体运输效率,替代高危人力劳动,助力特色产业发展。
近期,“33岁女子维修无人机年收入超500万”的话题登上热搜,更是将无人机维修领域的关注度推向新高。
“在无人机产业链中,若后端维修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,那前端市场的发展潜力更值得期待。”金昊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,大疆无人机维修服务由代理商与大疆共同承担,目前各省均设有售后中心,同时也支持将设备寄回深圳工厂进行维修。对于此前“女生从事无人机售后维修年入500万”的案例,他指出,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无人机产业规模或达1.5亿元甚至更高。维修需求旺盛,恰恰说明当地无人机应用广泛、产业活跃度高。不过这也折射出另一问题,即在用户教育与用户使用习惯培养方面,仍需进一步加强。
大疆农机与运载市场部负责人沈晓君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,大疆农机无人机维修需要直达一线。从大疆农机培训维修人员数量来看,去年约六千人,今年数据还会再上涨,整体来看存在维修人才的缺口,“在今年低空经济以及在调用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,维修人才更缺,大疆也在拓展整机维修能力,未来将根据行业发展以及数量变化考虑将维修更下沉。”
尽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,但当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。大疆方面表示,当前,中型无人机执照对操控员的要求仍沿用过往技术标准。这导致部分操控员考取执照时面临耗时久、难度大的问题,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载无人机的发展。在运行管理层面,运载无人机多为短途运输,“属地运行”特征显著,若继续采用运行安全风险评估、空域评估等传统管理方式,将增加用户的合规时间与经济成本,大疆期待未来相关管理流程能进一步简化。
谈及无人机市场的升级空间,金昊分析称,市场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。一方面是无人机运输,未来需进一步覆盖更多场景或深化现有场景,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更多更专业产品的支撑;另一方面是创新应用平台,通过在无人机上搭载机器人、光机、雷达等设备,可拓展出更多应用可能,未来想象空间广阔。
对于想要进入低空领域的群体,沈晓君在采访中给出建议,第一,避免盲目入局,需具备客户基础与资源。低空领域首批投入较高,对于普通人而言需提前明确自身客户群体。第二,要重视针对性培训。以农业植保为例,即便使用同一台无人机,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与操作规则也存在差异,培训并考取对应执照后再开展操作,这是降低行业门槛的关键前提。第三,严守安全飞行规范,杜绝暴力操作。沈晓君提醒,一次不安全飞行可能导致全年收益归零,需关注周边环境、不违规超载,且在人员周边作业时做好防护保障。做好这三点,才能在低空领域逐步立足并实现盈利。